回顾我的留学申请经历,最大的体会是: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申请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综合、全面的评估,不只是比分数、奖项或者标准化成绩。与其和别人攀比,不如多花时间思考什么才最适合自己。最终,无论学校排名如何,你一定希望能进入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地方——因为你将在那里度过宝贵的四年,体验全新的文化、学习专业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目标。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那种“笨鸟先飞”型的人,需要靠反复练习和提前预习才能跟上进度。但实际上,这种模式并不适合我,反而让我在大学期间遇到了很多心理上的挑战,甚至因为抑郁焦虑而无法专注的看哪怕一页课堂笔记。所以我觉得学习方法是需要自己探索的,也需要自己多思考多质疑,多尝试。我觉得大学之后,我会建议不要只把圈子局限于原有的社交圈,而是多接触一些来自别的地区你感兴趣的同学,可能会为你打开眼界,找到更多更丰富的道路。同时大一的时候尽可能的尝试各种你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活动。
比如高中的时候,我上了AP计算机科学之后发现纯计算机可能不适合我,但是我又对于统计和经济有一定兴趣。于是我在大学上了数据科学入门课,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我选择数据科学专业。除此之外我还上了心理学、法语、经济学、公共卫生等,因为这些都是我的兴趣。可能我上了之后会发现不合适,可能反而影响了GPA,但是这是权衡之后,为了探索兴趣而做出的取舍,其实GPA就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除了学习,其实我觉得伯克利对我的人格进行了最大的塑造:到了伯克利之后,我接触的第一个词是自由和做自己。不管是性取向,课程选择,专业,还是自己的性格和追求。伯克利鼓励我们多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且为学生建立了一个非常包容和支持的环境。同时伯克利有各种群体以及少数群体的社群,通过社群,我接触到了很多数据科学专业以及我个人兴趣爱好相关的机会和活动。比如我大一的时候参加了教育公益社团,后续又参加了很多数据咨询类社团,并且尝试在大学赚取‘第一桶金’--也就是在学校的数据部门以及管理学生社团的部门做兼职。赚生活费的同时我也为自己可以帮到学生们而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最后,可以说我的大学四年重塑了我自己,也是我人生的全新重启。希望我的经历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无论你选择怎样的道路,只要最后能够和自己和解、内心自洽,就是最成功的成长。
上一篇:Nick LSE
下一篇:谢楚钰 TNS-Parsons